[茶叶知识] 请一把壶回家
我国制茶技术的发展历程

工艺师:美壶定制 作品名:美壶特惠 优质老紫泥福在眼前壶 茶人醉爱 价格:点此询价

中国制茶历史悠久,自发现野生茶树,从生煮羹饮,到饼茶散茶,从绿茶到多茶类,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,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。各种茶类的品质特征形成,除了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,加工条件和制造方法是重要的决定因素。本文就制茶历史做简单介绍。  
  (一)从生煮羹饮到晒干保藏 
  茶之为用,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,发展到生煮羹饮。生煮者,类似现代的煮菜汤。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“凉拌茶”习俗,鲜叶揉碎放碗中,加入少许黄果叶,大蒜,辣椒和盐等作配料,再加入泉水拌匀;茶作羹饮,有《晋书》记“吴人采茶煮之,曰茗粥”,甚至到了唐代,仍有吃茗粥的习惯。  
  三国时,魏朝已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,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,晒干或烘干,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。 
  (二)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 
  初步加工的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,经反复实践,发明了蒸青制茶。即将茶的鲜叶蒸后碎制,饼茶穿孔,贯串烘干,去其青气。但仍苦涩味,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,蒸青压榨,去汁制饼,使茶叶苦涩味大大降低。  
  自唐至宋,贡茶兴起,成立了贡茶院,即制茶厂,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,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。  
  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,陆羽《茶经.之造》记述:“晴,采之。蒸之,捣之,拍之,焙之,穿之,封之,茶之干矣。”,即此时完整的蒸青茶饼制作工序为:蒸茶、解块、捣茶、装模、拍压、出模、列茶晾干、穿孔、烘焙、成穿、封茶。  
  宋代,制茶技术发展很快。新品不断涌现。北宋年间,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。宋代《宣和北苑贡茶录》记述“宋太平兴国初,特置龙凤模,遣使即北苑造团茶,以别庶饮,龙凤茶盖始于此”。  
  龙凤团茶的制造工艺,据宋代赵汝励《北苑别录》记述,有六道工序:蒸茶、榨茶、研茶、造茶、过黄、烘茶。茶芽采回后,先浸泡水中,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,蒸后冷水清洗,然后小榨去水,大榨去茶汁,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,再入龙凤模压饼、烘干。  
  龙凤团茶的工序中,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,提高了茶叶质量,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,由于夺走真味,使茶香极大损失,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,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现。 
  (三)从团饼茶到散叶茶 
   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,为了改善苦味难除、香味不正的缺点,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,直接烘干的做法,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,保持茶的香味,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。  
  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。《宋史. 食货志》载:“茶有两类,曰片茶,曰散茶”,片茶即饼茶。元代王桢在《农书 . 卷十 . 百谷谱》中,对当时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详细记载“采讫,一甑微蒸,生熟得所。蒸已,用筐箔薄摊,乘湿揉之,入焙,匀布火,烘令干,勿使焦”。  
  由宋至元,饼茶、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,到了明代,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,废龙团兴散茶。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。 
  (四)从蒸青到炒青 
  相比于饼茶和团茶,茶叶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存,然而,使用蒸青方法,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。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。  
  炒青绿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。唐刘禹锡《西山兰若试茶歌》中言道:“山僧后檐茶数丛……斯须炒成满室香”,又有“自摘至煎俄顷余”之句,说明嫩叶经过炒制而满室生香,有炒制时间不常,这是至今发现的关于炒青绿茶最早的文字记载。  
  经唐、宋、元代的进一步发展,炒青茶逐渐增多,到了明代,炒青制法日趋完善,在《茶录》、《茶疏》、《茶解》中均有详细记载。其制法大体为:高温杀青、揉捻、复炒、烘焙至干,这种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,参看附录中绿茶制造工艺。 
  (五)从绿茶发展至其它茶类 
  在制茶的过程中,由于注重确保茶叶香气和滋味的探讨,通过不同加工方法,从不发酵、半发酵到全发酵一系列不同发酵程序所引起茶叶内质的变化,探索到了一些规律,从而使茶叶从鲜叶到原料,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,制成各类色、香、味、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,即绿茶、黄茶、黑茶、白茶、红茶、青茶。 
  (1)黄茶的产生 
  绿茶的基本工艺是杀青、揉捻、干燥,当绿茶炒制工艺掌握不当,如炒青杀青温度低,蒸青杀青时间长,或杀青后未及时摊凉及时揉捻,或揉捻后未及时烘干炒干,堆积过久,使叶子变黄,产生黄叶黄汤,类似后来出现的黄茶。因此,黄茶的产生可能是从绿茶制法不当演变而来。明代许次纾《茶疏》(1597年)记载了这种演变历史。 
  (2)黑茶的出现 
  绿茶杀青时叶量过多火温低,使叶色变为近似黑色的深褐绿色,或以绿毛茶堆积后发酵,渥成黑色,这是产生黑茶的过程。黑茶的制造始于明代中叶。明御史陈讲疏记载了黑茶的生产(1524年):“商茶低仍,悉征黑茶,产地有限……"。 
  (3)白茶的由来和演变 
  唐、宋时所谓的白茶,是指无意无意偶然发现的白叶茶树采摘而成的茶,与后来发展起来的不炒不揉而成的白茶不同。而到了明代,出现了类似现在的白茶。田艺蘅《煮泉小品》记载:“茶者以火作者为次,生晒者为上,亦近自然……清翠鲜明,尤为可爱”。  
  现代白茶是从宋代绿茶三色细芽、银丝水芽开始逐渐演变而来的。最初是指干茶表面密布白色茸毫、色泽银白的“白毫银针”,后来经发展又产生了白牡丹、贡眉、寿眉等其它花色。 
  (4)红茶的产生和发展 
  红茶起源于十六世纪。在茶叶制造发展过程中,发现日晒代替杀青,揉捻后叶色红变而产生了红茶。最早的红茶生产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茶开始。清代刘靖《片刻余闲集》中记述“山之第九曲处有星村镇,为行家萃聚。外有本省邵武、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,黑色红汤,土名江西乌,皆私售于星村各行”。自星村小种红茶出现后,逐渐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。后20世纪20年代,印度发展将茶叶切碎加工的红碎茶,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也开始试制红碎茶。 
  (5)青茶的起源 
  青茶介于绿茶、红茶之间,先绿茶制法,再红茶制法,从而悟出了青茶制法。  
青茶的起源,学术界尚有争议,有的推论出现在北宋,有的推定于清咸乐岁间,但都认为最早在福建创制。清初王草堂《茶说》:“武夷茶...茶采后,以竹筐匀铺,架于风日中,名曰晒青,俟其青色渐收,然后再加炒焙……烹出之时,半青半红,青者乃炒色,红者乃焙色也”。现福建武夷岩茶的制法仍保存了这种传统工艺的特点。 
  (六)从素茶到花香茶 
  茶加香料或香花的做法已有很久的历史。宋代蔡襄《茶录》提到加香料茶“茶有真香,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,欲助其香”。南宋已有茉莉花焙茶的记载,施岳《步月.茉莉》词注:“茉莉岭表所产……古人用此花焙茶”。  
  到了明代,窨花制茶技术日益完善,且可用于制茶的花品种繁多,据《茶谱》记载,有桂花、茉莉、玫瑰、蔷薇、兰蕙、桔花、栀子、木香、梅花九种之多。现代窨制花茶,除了上述花种外,还有白兰、玳瑁、珠兰等。  
  由于制茶技术不断改革,各类制茶机械相继出现,先是小规模手工作业,接着出现各道工序机械化。除了少数名贵茶仍由手工加工外,绝大多数茶叶的加工均采用了机械化生产。
							
						
						
						美壶特惠 优质老紫泥工艺师:美壶定制
容量:150 cc
泥料:原矿紫泥
价格:点此询价
							
						
						
						美壶特惠 1993年工艺师:美壶定制
容量:310 cc
泥料:原矿紫泥
价格:点此询价
							
						
						
						美壶特惠 精致特好黄工艺师:美壶定制
容量:220 cc
泥料:原矿段泥
价格:点此询价
							
						
						
						美壶特惠 精致特好紫工艺师:王静然
容量:160 cc
泥料:原矿紫泥
价格:点此询价
							
						
						
						美壶特惠 精致优质紫工艺师:美壶定制
容量:250 cc
泥料:原矿紫泥
价格:点此询价
							
						
						
						美壶特惠 精致紫泥琴工艺师:美壶定制
容量:240 cc
泥料:原矿紫泥
价格:点此询价
紫砂知识分类
- 宜兴紫砂
 - 紫砂历史
 - 紫砂名人
 - 紫砂江湖
 - 紫砂书籍
 - 紫砂评论
 - 紫砂壶价格
 - 紫砂常识
 - 走进紫砂
 - 紫砂壶选购
 - 紫砂壶开壶
 - 紫砂壶养壶
 - 紫砂壶设计
 - 紫砂壶鉴别
 - 紫砂壶型
 - 紫砂壶视频
 - 紫砂艺术
 - 紫砂鉴赏
 - 收藏紫砂
 - 紫砂工艺
 - 紫砂壶制壶工艺
 - 紫砂壶制壶工具
 - 紫砂壶陶刻
 - 紫砂印章
 - 紫砂术语
 - 成型术语
 - 鉴赏术语
 - 行业术语
 - 紫砂泥料
 - 紫泥
 - 红泥
 - 绿泥
 - 古铜泥
 - 墨绿泥
 - 红皮龙
 - 黄金段
 - 芝麻段
 - 老段泥
 - 黑泥
 - 天青泥
 - 大红袍
 - 紫茄泥
 - 降坡泥
 - 朱泥
 - 青灰泥
 - 底槽清
 - 黑星土
 - 清水泥
 - 段泥
 - 黑疾星
 - 紫砂壶与茶
 - 茶叶知识
 - 茶道茶艺
 - 茶叶器具
 - 茶诗茶文
 - 茶史茶事
 - 茶叶资讯
 - 普洱茶功效
 - 普洱茶泡法
 - 工夫茶
 - 名人与茶
 - 铁观音
 - 乌龙茶
 - 书法
 - 名人书画
 
热门资料
- 1 宜兴紫砂壶-新紫砂壶的保养和 293635次
 - 2 非常详尽的实拍紫砂壶开壶过程 195144次
 - 3 现代,当代紫砂壶名家排名 最 89699次
 - 4 全手工紫砂壶的鉴别 65661次
 - 5 顾景舟/顾景州底款,印款,印 28444次
 - 6 宜兴紫砂壶大师名单(全) 24401次
 - 7 宜兴紫砂工艺师职称名录全集 22725次
 - 8 宜兴紫砂壶名家 周桂珍老师作 20629次
 - 9 紫砂壶壶型详解鉴别 有图 18085次
 - 10 大红袍泥料 16053次
 - 11 欣赏精品好壶时大彬、陈鸣远、 14629次
 - 12 周桂珍紫砂印章及其作品欣赏 14036次
 - 13 紫砂壶 壶型大全,真给力 13823次
 - 14 怎么辨别紫砂壶化工壶 13553次
 - 15 “文革壶”紫砂壶价格和收藏 12424次
 - 16 什么是老段泥 11547次
 - 17 2010年紫砂助理工艺师名录 11527次
 - 18 紫砂壶鉴别九个特点 11386次
 - 19 青灰泥资料 11018次
 - 20 紫砂壶壶型大解说-石瓢来源由 10812次
 
紫砂壶型
- 1 紫砂壶壶型详解鉴别 有图 18085次
 - 2 紫砂壶 壶型大全,真给力 13823次
 - 3 紫砂壶壶型大解说-石瓢来源由 10812次
 - 4 宜兴紫砂壶经典壶型——西施 9090次
 - 5 常见紫砂壶壶型器型大全(图) 7657次
 - 6 宜兴紫砂壶经典壶型——石瓢 7144次
 - 7 宜兴紫砂壶经典壶型——仿古 6117次
 - 8 宜兴紫砂壶经典壶型——井栏 5160次
 - 9 宜兴紫砂壶经典壶型——秦权 4061次
 - 10 宜兴紫砂壶经典壶型-掇球 3917次
 - 11 宜兴紫砂壶经典壶型——竹段 3734次
 - 12 宜兴紫砂壶壶型大解说-匏瓜与 3629次
 - 13 宜兴紫砂壶经典壶型——龙旦 3280次
 - 14 壶型大解说-井栏壶的由来和欣 3243次
 - 15 壶型大解说-鱼化龙壶型的由来 2796次
 - 16 发一部分紫砂壶型的来历 2414次
 - 17 宜兴紫砂壶壶型大解说-仿古如 2381次
 - 18 宜兴紫砂壶经典壶型——仿古如 2376次
 - 19 壶型大解说-秦权壶的来源和欣 2285次
 - 20 宜兴紫砂壶经典壶型-报春 2156次
 
本站特约紫砂艺人
- 夏立
 - 王石耕
 - 查元康
 - 徐建芳
 - 许学芳
 - 王伟
 - 余仲华
 - 朱永忠
 - 范小龙
 - 周洪彬
 - 范国名
 - 范泉明
 - 王晓斌
 - 庄伟平
 - 徐浩
 - 张秋平
 - 朱牧清
 - 王国强
 - 张爱成
 - 周斌
 - 谭华斌
 - 刘世涛
 - 徐亚春
 - 周路健
 - 张听刚
 - 曲峰
 - 于洪霞
 - 李彦雄
 - 陆轶舟
 - 蔡一强
 - 陈进
 - 龚涛平
 - 何卫枫
 - 万阗阗
 - 酒虎
 - 施小马
 - 王健
 - 廖未梅
 - 耿其群
 - 顾小英
 - 许浒
 - 吴行中
 - 史云棠
 - 王余平
 - 郑新
 - 杨一新
 - 高湘君
 - 丁洪顺
 - 周定华
 - 谈剑锋
 - 范志峰
 - 范磊
 - 石丁
 - 史金妹
 - 蒋小彦
 - 杨裴明
 - 茶宠
 - 蔡岩峰
 - 邵惠雄
 - 张云熙
 - 吴杰
 - 刘景
 - 王孝新
 - 许学军
 - 谢曼伦
 - 蒋小琴
 - 盛益明
 - 范国华
 - 庄玉林
 - 袁新强
 - 尹君峰
 - 吴靓
 - 江友明
 
紫砂泥料
- 青段
 - 石红泥
 - 白朱泥
 - 枣红泥
 - 金桂砂
 - 原矿底槽清
 - 原矿紫泥
 - 红皮龙
 - 原矿段泥
 - 天青泥
 - 原矿降坡泥
 - 原矿朱泥
 - 原矿清水泥
 - 本山绿泥
 - 原矿红泥
 - 青灰泥
 - 原矿黑星土
 - 原矿紫茄泥
 - 古铜泥
 - 黄金段
 - 芝麻段
 - 老段泥
 - 原矿黑泥
 - 大红袍
 - 原矿绿泥
 - 黑疾星
 - 小煤窑朱泥
 - 原矿墨绿泥
 

				
			
评论人
评论内容
评论时间